隐身于住宅区中的旧南大牌坊,庄重肃穆地守护着南大精神。
云南园中绿瓦白脊的新南大牌坊,与建校纪念碑、华裔馆,形成南洋大学历史性建筑的纪念轴线。
南洋大学牌坊 论新说旧
图文/陈煜 (2009-02-11)
1月13日和14日,本版连载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陈煜《新加坡华族传统复兴式建筑》一文,作者继后发现1955年建成的南洋大学牌坊至今尚未迁移过,云南园现址中与华裔馆、建校纪念碑形成一中轴线的南洋大学牌坊是仿造品,特撰此文,进一步探索南大新旧牌坊问题。
拙文“新加坡华族传统复兴式建筑”以连载方式于2009年1月13日和14日在《联合早报》刊登,旋即收到编辑转来读者的一封短信,指出“1955年建成的南洋大学牌坊至今尚未迁移过,云南园现址中与华裔馆、建校纪念碑形成一中轴线的南洋大学牌坊是仿造品”。
寻访旧南大牌坊
为了印证读者的说法,笔者与有关人士进行了交流,一方面证实了读者的说法,另一方面发现南大牌坊“搬迁”的传说竟有若干版本——其一认为“现华裔馆前云南园里的牌坊是搬迁而来的旧南大牌坊”;其二以为“现裕廊西93街的旧南大牌坊是从老裕廊路搬迁而来的”。回顾南洋大学牌坊自1955年落成至今,不过五十多年的历史,何以会有如此似是而非的印象?循着读者的提示,笔者赶往裕廊西93街,寻找新南大牌坊的原型——旧南大牌坊,这一寻访又牵出许多缠缠绕绕的问题。
为了便于我辨认地理位置,友人特意从档案中找出旧南大牌坊一带1950和1990年代的比较地图,地图显示旧南大牌坊在裕廊路上段(Upper Jorong Road)和裕廊西93街(Jurong West Street 93)交接处。最终,笔者是在裕廊西93街和文礼地铁延伸线相交处的一片草坪上找到了旧南大牌坊。
眼前的景物让人有些讶异,维护得还算不错的旧南大牌坊,寥落地面对着正在施工中的地铁线,环顾四周,除了几名客工坐在草地上吃饭,一块小木牌上写着“Yunnan Park”,四下寻找竟然没有任何有关这牌坊的讯息。事实上,它早在1998年12月,与前南洋大学图书馆及行政楼(现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)、前南洋大学建校纪念碑(本文简称:建校纪念碑)一同列为国家古迹。抬头仰望明澈阳光下的旧南大牌坊,虽然无法完全体会它所历经的沧桑,心中也不免诧异它的处境,努力辨识这让我困惑的新、旧南大牌坊。
新、旧牌坊建筑形制上的异同
新、旧南大牌坊从外型上看非常相似,但旧南大牌坊更为高大,加上一些有意或无意间产生的细节差异,使得两者有着不同的神韵。旧南大牌坊的屋脊、屋檐和檐椽均采用与坡屋顶所使用的琉璃瓦同样的蓝绿色调,脊尾的团云图案立体圆润,因此比较绿瓦白脊的新南大牌坊更为凝重肃穆。虽然两座牌坊都有着“1955”和“南洋大学”的题字,字体大小和镶嵌方法都有所不同。此外,旧南大牌坊保留了以线条勾勒转角的作法,这和建校纪念碑所采用的细部手法相似,而新南大牌坊没有这一细节特征。两座牌坊最为有趣的差异在于立柱底部的葫芦状依柱石,旧南大牌坊的圆形图案较为扁平,与立柱之间没有缝隙,而新南大牌坊的圆形图案向外突出,与立柱间留有明显空隙,从而将其变成独立的装饰构件,解除了其传统的结构功能。解开“南大牌坊搬迁”传说之谜
澄清了新、旧牌坊建筑形制上的异同处,再看看旧南大牌坊周围变化的地理图景,忍不住想要解开这些谜团。
旧南大牌坊附近的低层住宅区,据说是1981年后福建会馆成立的云南园发展公司所兴建的,小区内的道路都以“云南”冠名,牌坊前的小公园被冠名为“Yunnan Park”,而人所周知的云南园却是在如今的华裔馆前。旧南大牌坊前的大路原本称为裕廊路(Jurong Road),牌坊下有道路进入南洋大学校园,名为南洋道(Nanyang Avenue),当这条南洋道消失后,在东部与之平行地开辟了先驱路(Pioneer Road)通向南洋理工大学,如今的南洋道却是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内的一条干道。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,使得裕廊路变身为裕廊路上段的时候,大概就是“南大牌坊从老裕廊路搬迁到裕廊西街”传说的开始。如今裕廊路上段已与旧南大牌坊有着相当的距离,现在与裕廊西93街相交的道路是文礼大道(Boon Lay Way)。周遭地理的变化使得对旧南大牌坊的记述也变得是是非非。
两度迷失方向
从旧南大牌坊下穿过,盘算着以脚步丈量一下当年南洋大学校门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,体会当年学生们迈入校园的情感。才迈上牌坊后的几级台阶,就知道这样的体验是不可能的,只好转到一旁的裕廊西93街上,这条路在组屋区中蜿蜒曲折,转了两个弯之后,我已迷失方向。路上经过金碧辉煌的金福宫,满耳的福建话让我误以为回到闽南乡间,凭着听觉和感觉,向喧哗声处走去,终于看到泛岛高速公路另一端的南洋理工大学建筑,看着横亘在眼前的高速公路,倒真有时空分离的感觉。沿着高速公路找到了先驱路北段进入南洋理工大学的入口,琢磨着到云南园再看看新南大牌坊,竟然又在青葱的校园中迷失了……
回到肯特岗的办公室,向南大的李元瑾教授请教新南大牌坊的来龙去脉,她发来《联合早报》1995年的两篇相关报道供我参考。文中记述新南大牌坊的建设,“不论是大小、形状和字体都力求和旧南大牌坊一模一样”,而事实上,在仿制过程中建筑师也加入了自己对旧南大牌坊的解读。文中特别指出,旧南大牌坊上的“南洋大学”四个大字是于右任先生(1879-1964)所题,1980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国立大学,在南洋大学旧址创办了南洋理工学院,1981年南大牌坊的匾额题字被拆卸下来,改装上“Nanyang Technological Institute”的英文牌匾,不久南洋理工学院校门搬迁,这牌匾也被拆卸下来,南大牌坊成了“无字牌坊”。
陈瑞献建议搬迁牌坊引起大反响
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发展成为南洋理工大学,在南洋大学成立四十周年之际,新南大牌坊于1995年5月17日在杨荣文准将的主持下揭幕,与华裔馆、建校纪念碑形成一条中轴线。作为旧南大牌坊的复制品,新南大牌坊被置于特定的场景下,似乎要弥补后者在校园中的缺席。2003年8月南大校友陈瑞献建议将旧南大牌坊搬迁到南洋理工大学的新校门,引发社会极大的关注和讨论,有人反对搬迁,坚持要“忠于历史”,有人赞同搬迁,期盼“守望南大精神”。虽然争论并无实质结果,关于旧南大牌坊“搬迁”的说法却在坊间流传。
旧南大牌坊自1955年落成至1980年,作为南洋大学的校门,象征了“华族社群坚忍不拔,自强不息,以及为振兴教育而力争上游的精神”;40年后新南大牌坊落成了,似乎象征着对南洋大学历史的回顾和尊重,因其加强了南洋大学历史性建筑的纪念轴线,成为南大记忆的一部分。相反,隐身于住宅区中的旧南大牌坊,虽然有着国家古迹的名衔,引发许多人的怀想,似乎置身度外,有着超然的态度。同一校址上先后出现的三所高校,新旧南大牌坊的设计与建造,旧南大牌坊附近地理的变化,与南大记忆关联的地名变迁复制,透射着多少海外华人的欢笑与泪水,在历史长河的起起伏伏中,大抵不能磨灭的是对华族传统文化的坚持,期望南大牌坊和其他古迹建筑成为新加坡历史的见证和守护神。
(本文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)
《联合早报》
(编辑:苏亚华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