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January 14, 2009

翰苑點滴:古代年齡代稱
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04/12/29/WH0412290003.htm
[2004-12-29] 翰苑點滴:古代年齡代稱

年齡代稱包融著濃濃的中華傳統文化氣息。


陸茂清

 近些年來,舞台上電視裡傳統劇目大增,又瀏覽古代的詩詞文賦時,都經常會遇到年齡的代稱,現將較為常見的介紹如下。

 總角:總,聚束;角,小髻,意為收髮結之,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,俗稱小丫角,因此稱童年時代為「總角」。

 垂髫:髫,古時小孩下垂的頭髮,於是以「垂髫」指童年或兒童。

 始齔:齔,兒童換牙,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。按生理常規,男孩八歲、女孩七歲時換牙,「始齔」便成了童年的代稱。

 束髮:束,捆,結之意。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,因以「束髮」為成童的代稱,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。

 及笄:笄,簪子,插住挽起的頭髮之用。《禮記.內則》:「女子十有五年而笄。」意為女子長成十五歲時,應結髮用笄插之,故舊時稱女子十五歲為「及笄」。又《禮記.士昏禮》:「女子許嫁,笄而醴之。」所以又以「及笄」謂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。

 弱冠:《禮記.曲禮》:「二十曰弱,冠。」弱,年少。是說古代時,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行冠禮了。冠禮是古代男子成年(二十歲)時加冠的禮節,儀式隆重,須選定吉日,邀請賓客,故以「弱冠」指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男子。

 而立之年:語出《論語.為政》:「三十而立。」是說男子到了三十歲該成家立業了,因稱男子三十歲為「而立之年」。

 不惑之年:意思是說,遇事能明辨是非而不為迷惑,《論語.為政》:「四十而不惑。」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。

 知命之年:這裡的「命」指天命,天能致命於人、決定人類命運。《論語.為政》:「五十而知天命。」意為人到五十歲方才懂得了天命,後人因以「知命之年」作為五十歲的代詞。

 花甲之年:古代用干支法紀年,天干地支的名號錯綜參互,故稱花甲。干支的配合,其變有六十,從甲子起到癸亥至,一周為六十變,又名六十甲子,由此稱六十歲為「花甲之年」。

 耳順之年:也是指六十歲,《論語.為政》:「六十而耳順。」意為耳聞其言,能知其微旨。」後以「耳順之年」作六十歲的代稱。

 古稀之年:七十歲的代稱,源出唐朝大詩人杜甫的《曲江》詩:「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。

 耄耋之年:《禮記.曲禮》:「八十、九十曰耄。」又「耋,老也,八十曰耋。」,泛指八九十歲的老年人。

 期頤之年:《禮記.曲禮》:「百年曰期。」鄭玄注:「頤,養也。」是說人生以百年為期,百歲者飲食、起居、動作無所不待於養,後因稱百歲為「期頤」。「而立之年」、「不惑之年」、「知命之年」、「花甲之年」、「耳順之年」、「古稀之年」、「耄耋之年」、「期頤之年」,也都可以前兩個字代稱相應的年歲,如「年已而立」、「已過花甲」。

No comments: